丧葬习俗里的丧葬礼仪都哪些?

  丧葬礼仪是传统文化中处理逝者后事、表达哀悼与敬意的仪式规范,因地域、民族、时代不同而有所差异,以下是汉族传统丧葬礼仪中较具普遍性的主要流程和环节(现代社会多有简化,且需结合殡葬改革政策):

  一、临终与初丧阶段

  送终

  逝者临终前,亲人需守在身边,称为 “送终”,寓意让逝者在亲人陪伴下安详离世,避免 “孤终”。

  净身与更衣(穿寿衣)

  逝者断气后,需用温水擦拭身体(“净身”),象征 “洗去尘垢,干干净净上路”。随后换上寿衣,讲究 “单数”(如 3、5、7 件),不用纽扣(用布带系),避免穿皮毛类(怕来世转为兽类),衣料多选棉、麻,忌用缎子(“缎” 谐音 “断子”)。

  停灵

  将遗体移至灵堂(家中或殡仪馆),通常放在灵床或灵柩中,头朝里、脚朝外(或按当地方位习俗)。灵前设供桌,摆香烛、供品(如馒头、水果),点 “长明灯”(昼夜不熄,象征生命延续),放 “倒头饭”(一碗米饭,插一双筷子),烧 “倒头纸”(纸钱)。

  二、报丧与吊唁阶段

  报丧

  由逝者亲属(多为孝子)向亲友通报死讯,称为 “报丧”。传统中孝子需披麻戴孝,上门报丧时不能进亲友家门,需在门外告知,亲友则会准备祭品前往吊唁。

  吊唁

  亲友前来悼念,需向逝者行鞠躬或磕头礼,孝子需跪在灵旁回礼(“还礼”)。吊唁时通常携带祭品(香烛、纸钱、花圈等),部分地区有 “哭灵” 习俗,亲友或专职哭丧者以哭声表达哀悼。

  三、出殡与安葬阶段

  辞灵

  出殡前,亲属向逝者行最后告别礼,拆除灵堂供品,焚烧部分纸钱、衣物(“烧包袱”),寓意给逝者 “送行”。

  出殡

  抬棺(或移送骨灰盒)出发,称为 “出殡”。传统中由孝子摔碎灵前的 “老盆”(瓦盆,象征逝者生前用的锅),寓意 “摔掉晦气”;孝子执 “引魂幡” 或 “灵牌” 走在队伍最前,亲属披麻戴孝(按亲疏关系穿不同孝服,如 “斩衰”“齐衰” 等),送葬队伍沿途撒纸钱(“买路钱”),部分地区有吹鼓手奏哀乐。

  下葬

  棺木(或骨灰盒)入土时,亲属需绕墓一周,撒土培坟,寓意 “亲人归土”。随后立墓碑,摆放祭品,焚烧剩余纸钱、花圈等。部分地区有 “圆坟” 习俗,下葬后 3 天,亲属需再到墓地培土、祭祀,确认坟墓稳固。

  四、后续祭奠阶段

  做七

  从逝者去世日起,每 7 天为一个 “七”,共 “七七”(49 天),每逢 “七” 需祭祀,尤其 “头七”(逝者 “回魂日”)、“三七”“五七”“七七” 较为隆重,需摆供、烧纸,亲属聚集悼念。

  百日与周年

  逝者去世 100 天(“百日”)、1 周年、3 周年时,亲属需到墓地或家中祭祀,拆除孝服(部分地区守孝 3 年),寓意 “服丧期满”。

  后续祭扫

  此后每逢清明节、中元节(鬼节)、寒衣节等,亲属会到墓地扫墓、烧纸、献花,表达追思。